首页 资讯 正文

送别黄旭华 国士忠魂归故里

体育正文 44 0

送别黄旭华 国士忠魂归故里

送别黄旭华 国士忠魂归故里

广东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,田墘红楼前,人们默默肃立(sùlì),守候一位(yīwèi)游子魂归故里。 6月29日,黄旭华(huángxùhuá)院士追思仪式现场。新华社记者 宋晨 摄 6月29日上午9时,中国工程院院士,共和国勋章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,全国道德模范(mófàn),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(huángxùhuá)的追思仪式在(zài)这里举行。 巨大的(de)画幅上,黄旭华(huángxùhuá)的遗像面带微笑、凝视远方。两侧的诗句,浓缩了他一生(yīshēng)的经历:“卅载呕心研潜艇,深海蛟龙惊世界。一生矢志卫(wèi)海疆,大国重器铸功勋。”鲜花组成的“海浪”簇拥着他,诉说着人们的不舍与追思。 6月29日,人们在追思仪式上悼念黄旭华院士。新华社记者 李思佳(lǐsījiā) 摄(shè) “您对党赤胆忠心,您也爱您的父母(fùmǔ)、您的兄弟姐妹、您的家人。您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亲人。”黄旭华的长女黄燕妮眼含热泪,“您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候,还对我说,明年的春节我们再回老家吧!今天,父亲(fùqīn)终于回来了,回到了他(tā)的家乡,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(zhèpiàn)土地,实现了父亲想回家(huíjiā)的心愿。” 从少小离家(shàoxiǎolíjiā)到叶落归根,弹指80余载。黄旭华生前曾多次接受采访,每每谈起他年轻时回不去的家乡,谈起他深爱的母亲和愧疚的亲人,都忍不住热泪盈眶。他欣然提起(tíqǐ)的美丽红海湾,他偶然说起的家乡话,无不表达他对(duì)这片(zhèpiàn)土地爱得深沉。 出生于杏林之家,立志(lìzhì)要悬壶济世;成长(chéngzhǎng)于抗战岁月,树立造船救国的理想;“一穷二白”的年代,选择献身核潜艇事业;家里只能用一个信箱代号与他保持通信,至于在哪里、做什么工作,家人一无所知……追思仪式上,黄旭华院士家人和(hé)生前同事、好友(hǎoyǒu)以及家乡干部群众、师生代表(dàibiǎo)一起深情回顾他的一生。 6月29日,人们在(zài)追思仪式上悼念黄旭华院士。新华社记者(jìzhě) 李思佳 摄 62岁时(shí),他以“花甲痴翁,志探龙宫。惊涛骇浪,乐在其中”的(de)豪迈气概和无畏担当(dāndāng),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,这是牺牲,是奉献;忍受着30年不回家,亲人去世也(yě)无法见最后一面的痛苦,这是牺牲,也是奉献;他无法为夫人分担家庭重担,缺失了三个女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时刻(shíkè),这也是牺牲,也是奉献。 一鞠躬,再鞠躬,三鞠躬。此刻,人们发自肺腑(fāzìfèifǔ)的感念,是对英魂最高的致敬(zhìjìng)。 家乡人民难忘:黄旭华心系(xīnxì)家乡教育,捐资在白沙中学设立黄旭华奖学金;最后(hòu)一次返回家乡,得知汕尾职业技术(jìshù)学院设有“船艇”相关专业后,亲切地(dì)跟师生说(shuō)我们是同行,亲笔写下“立鸿鹄志、做奋斗者”,勉励师生要以工匠精神深耕专业,学有所成,为建设美好家园、强大祖国贡献力量……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抗日英烈(yīngliè)陵园旁,三角梅簇拥着(cùyōngzhe)黄旭华院士的墓,墓地四周松柏苍劲挺拔。 6月(yuè)29日,亲友送别黄旭华院士。(广东汕尾市委宣传部供图) “此生属于祖国(zǔguó),此生属于核潜艇,此生无怨无悔”——这句黄旭华对自己人生最凝练的剖白被镌刻在墓碑背后的石头(shítou)上。墓碑两侧静静摆放着(bǎifàngzhe)两块石头,一块(yīkuài)镌刻着黄旭华院士参加核潜艇深潜试验成功后亲笔题写的诗句,另一块镌刻着黄旭华院士的生平简介。 此刻,与(yǔ)故土相融,与父母长伴,是对乡愁最深的慰藉。 亲属代表擦拭墓碑(mùbēi),轻声呼唤他的名字。 人们向黄旭华院士墓碑行三鞠躬礼,并(bìng)敬献鲜花(xiānhuā),以简约而庄重的仪式,送别国之脊梁。 此刻,敬仰(jìngyǎng)之情、感念之心、铭记之意、传承之志,从这片(zhèpiàn)红土地,传向祖国四方。
送别黄旭华 国士忠魂归故里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